2011计算机考研总结

之前说过要写一写总结的,但当真的“闲”下来之后,这件事却一拖再拖直到今日。好了,动笔吧。

在刚过去的这个三月里,去了三次北京。第一次是三月十日,见之前联系的一个导师。第二次是三月二十三日,复试资格审查。之后回学校参加二十五日的缓考,二十六日再次去北京,这次是复试。然后到三十日才回来。想起来还真是折腾。三十日那天在返庄的火车上,大概下午五点四十五分左右,查到了录取名单。一桩心事就此了结。

回想从去年三月着手于考研至今,我最大的感受是:考试似乎是这世上最简单不过的事了。明确的考纲,长期的准备,考前的调整,考场上的发挥,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公平。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关于计算机考研,不得不提的是:“全国统考”。这里姑且不论“统考”这一形式是否有利于国内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只是谈谈应对的策略。个人认为,统考之后计算机考研的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初试拿高分并不难,因为专业课不再强调难度而注重广度,标准化的统一命题也有助于考生备考,所谓的“灵活运用”也仅是考试技巧上的深度琢磨。先谈谈我的复习历程吧。

数学

复习从看课本开始。三月份完成高数上,四月份完成高数下,五月第一周完成线性代数,第二周和第三周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一大二学数学的时候,我就几乎完成了书后的每一道习题,习题的解答不是写在书上就是写在夹在书里的纸上,这对复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方法是仔细阅读课本讲解,然后把课后习题再做一遍,尤其注重当初画上圆圈标注的难点。每看完一章后,把自己看书时认为比较生疏的知识点写在每一章的最前面(事实证明这样做对于考研后期的查漏补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五月二十七日开始做文灯数学复习指南,直到六月中下旬。然后就是准备当时的期末考试,考研的复习停了两周左右。紧接着暑假到来,假期里所谓的暑期实习和网络大赛让我跑了趟内蒙和南京,安心自习的时间也就二十多天。到八月末的时候,文灯指南终于做完。这第一遍文灯指南,我只做了除去线性代数部分的所有例题,对难点加以标注,或者在书上写上自己的解答,所有章后习题一点没看。总想着之后再补上所有习题,但是直到考研结束,章后习题仍是一点没看。
然后就是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用了一周的时间全部完成。九月的剩下的三周多和十月的第一周奉献给了660题,这个一道不差,全部完成。当时我认为数学差不多了,做了下2010年的数学真题,结果大失所望,于是回归基础,开始总结课本和文登指南。这第二遍就快了很多,主要是把难点和框架写出来,整理成笔记,天天写的手都疼。
到了十一月上旬,总结结束,开始真题模拟。每天早上八点半准时做题,十一点半准时停笔。简单对一下答案,然后吃午饭。晚上再对照答案仔细研究每一道题。就这样到十一月底,15年真题还剩了最后一套。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数学真题模拟的时期尤为怀念,每天的作息和心情完全调整到考试的状态,整个人特别投入,特别亢奋(当然现在也觉得有点而傻了)。
十二月开始400题,这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每套卷子得四个多小时才能差不多弄完,而且还有很多不会的题目,然后这一天就别想再看数学了。对答案和仔细研究的过程都留给了第二天。就这样坚持到十二月二十日左右,还剩下三套400题,实在没有精力了,就此放弃。
剩下的日子就是看看做过真题,翻翻总结的笔记,考前又买了李永乐的5+3,做了其中的两套。然后就是上考场的日子了。
考试时感觉颇为不顺,第一道选择就做不出来,倒数第二道选择也不会。填空题感觉也把握不大。至于大题,整整空了两个半道,还有一道感觉没有把握,还有半道感觉做错。最后考了132,还是挺吃惊的。总结起来,大概是会做的都做对了,没把握的也多少给分了。
想想数学,最关键的还是要动手练。考试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不管你是否喜欢,你必须要练熟每一种题型,只要做到这一点,不愁没有好结果,这也是我说“考试似乎是这世上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它的规律就摆在那里,应对策略再明显不过,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踏下心来。考场上的那两道不会做的选择题,要放在平时慢慢抠,也能做出来。但考场上总觉得时间宝贵,一道题三五分钟弄不出来,我就果断放弃了,大概还是平时练习不够吧。所以希望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迅速产生解题思路并高效完成计算任务,总之就是提高自己的独立解题能力。

英语:

三月份开始英语复习,就是背单词,三月末开始做十五年英语真题阅读,到四月末做完。这时用的是郭崇兴的真题阅读精读笔记,每做完一套阅读后,就照着翻译一句一句的抠,不会的句子画出来,然后针对书里的单词表记忆单词。郭崇兴这本书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书里总结了每篇阅读的单词,很方便记忆和发现规律,有很多单词在历年的题目中都有出现。
有人说不该太早做英语真题,这个我似乎是犯大忌了。不过当时确实感觉没有事情可做。十五套真题,平均每套错五道,不多也不少吧。
在这之后英语就没了方向感,现在也想不起往后都看了什么,再有印象就是到暑假了。由于这个暑假足够奔波,英语当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七月抽空完成了所有的完型,一般错六七个,最多也没有超过十个。我认为我的“直觉”在做完型填空时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当然完型似乎也有规律,大概是我没有发现吧。
八月份时做了件现在感觉很傻的事,我从那时开始背作文了。用了一周多的时间背了新东方写作范文一百篇上的所有小作文。当然这种努力的结果就是速背速忘。
九月份开始做大家都鼎力推荐的张剑英语黄皮书,开始第二遍真题阅读。十月份开始做翻译,新题型,往后又记不清做了什么了,大概是那时英语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点。十一月由于数学真题模拟的缘故,英语被继续压缩,也就是早上背一篇作文,然后就没了。当时开始背新东方那本书的大作文,也是速背速忘,貌似没有效果,算是走了弯路。
十二月开始弄作文,当时特别头疼,觉得自己背了那么多一点儿用都没有,还是一点儿也写不出来。也不知哪一天突然醒悟,认识到仅仅背模板和关键句子就够了,之前一字不差的全篇背诵简直太傻了。于是作文的灵感来了,开始疯狂总结各种模板各种句式各种华丽单词,其实也没总结,就是把作文书和借来的辅导班资料上有用的东西摘抄下来。
最后几天做了点儿阅读找感觉,然后上考场。
整个英语感觉特别顺利,卷子的结构特别舒心,每篇文章和对应题目都在一左一右两面纸上,答题时不用把卷子翻来翻去。到大作文时紧张了一下,感觉时间不太够,于是放弃写了一半的草稿,在答题纸上临时发挥。考了71,可以接受。

政治:

我报的唯一辅导班就是文登政治,暑假上了一周让人崩溃的课,四个字:太没劲了。九月中旬拿到大纲解析,开始看,同时做陈先奎的2000题。做题的过程同样让人崩溃,这本书的题目实在是太细,而且都是考书上的原话,硬着头皮做完马哲于毛概后果断放弃。
都说任汝芬的好,我又花5块钱买了盗版序列二,这本的题就粗了很多,但同样让人崩溃,因为错误答案实在太多,还好一咬牙做完了上面所有的题。这时就到了十一月末,大纲解析刚刚看完,又买了序列三,看上面总结的框架。到了十二月,就是重读大纲解析和各种狂背,网上找,同学借,直到考试,先后背了风中劲草的要点,肖秀荣四套卷,启航二十天二十题。前两个是一字不差的背,最后一个由于时间不够背的并不仔细。期间仅做了2010年的真题,从网上找了不少模拟卷,只做选择题。
上考场,顿时大跌眼镜,传说中的押题也太不靠谱了。但是,大量的背诵还是有作用的,潜移默化中已经掌握了答题的套路,已经可以编出和答案相仿的语言,这就够了。考了75。
总结一下。
第一,先前做的半本2000题、序列二、序列三,后来做的各种模拟题,都是仅仅做了选择题。而考试时不太可能遇到原题,并且真题考的都很表面,都是些大框框大要点,细节并不多,即使是考细节,也都不是几角旮旯,全是重点,你在看书时很容易记住的重点。早知道这样,似乎就不用做那么多题了。但做题也是有帮助的,这个过程让你把书上的一字一句都吃透,把所有可能的考点都划了下来,这比单纯的看大纲解析上那些无聊的文字要好多了。通过做题用各种颜色的笔把仔细地划了一遍,后期重读大纲解析的时候就特别便利了。
第二,各种押题,什么序列四、肖四、启航等等,有精力就背吧,别怕押不中,只要背了,考场上你就会编了。当然,各种文科大牛可以飘过。

专业课:

大三下做的事情并不多,穿插着看完了唐朔飞的组成原理,五月十九号开始做数据结构1800题,仅此。暑假也没怎么看。九月三号买到大纲解析,十月十一日做完,这是段疯狂的日子,每天都有一半的时间放在专业课上:看课本,做大纲解析的每一道题,划下来大纲解析讲解的每一个重点。个人感觉大纲解析还是不错的,它对考纲的把握最精准,看了明确知道考什么不考什么,虽说有点儿错误答案。紧接着做王道论坛的复习全书,这个和大纲解析有很多重复的题目,做起来很快,讲解没有仔细看。然后就是王道论坛真题精析,做完所有选择题。期间做了下2010真题,感觉还不错,重要的是把握到了考题的方向。到了十一月,能做的题差不多都做了,开始总结。大纲解析和王道的两本书,总结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和做错的题目,同样,天天写的手疼。总结了一个多月,到了十二月中旬,开始模拟。这里重点推荐天勤论坛的模拟题,和真题风格十分相像,做起来感觉极佳。复旦的模拟题感觉不对路,仅仅做了四套。最后的时间,就是看做过的题,看总结笔记。
专业课的复习有个很头疼的地方: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类型的题,在不同的书上讲解不一。可能是题目的描述有细微差异,问法不同,也可能一点儿差异也没有。我把这些都总结了下来。不过大家要知道,真题的描述是很精确的,不会让你感觉含糊不清不知如何做答,但是之前的总结过程可以让你从各个角度理解一个知识点,因此仍然很有帮助。
另外,真题里大题的风格是比较隐晦,你需要弄明白潜在的考点。其实这也好准备,每一部分可能哪里出大题,等你复习完就会心知肚明。选择题要保证高正确率,错四五个就不错了。最后考了127。题目堆积的结果,就是这样。

写完了,好累。